前言

一、戰場介紹

以GIN III地圖為準,戰場亞姆利札星域上方為行星多培爾格,行星後方為波典星域;左下方為行星摩爾根,行星後方為佛爾根星域;右下為行星克萊格茵,行星後方為依謝爾輪迴廊。戰事開始時亞姆利札星域屬中立區。
GIN III的艦隊編成規則為:元帥帶領部隊10、一級上將(同盟方無此位階)帶領部隊9、上將帶領部隊8、中將帶領部隊7。其中巡航艦(C)的破壞力最強(攜帶飛彈,唯飛彈屬消耗品)、移動速度最快,空母(A)的防禦力最佳也擁有較多之飛行器但移動速度緩慢,而戰艦(B)的攻擊力與防禦力之綜合性為佳,但是高速戰艦(H)除了有與戰艦相同的攻防指數外,移動速度也較快(接近C);另外,修護艦(E)具修護受傷艦隊功能,補給艦(T)可補充飛彈及飛行器,上述兩種艦隻移動速度緩慢;最後還有驅逐艦(D)其裝甲薄弱戰鬥力差惟速度較佳,通常不被使用。

二、參戰艦隊

同盟軍:共編為戰隊2、艦隊16、部隊130。其中元帥4、上將6、中將6。
第I戰隊共計艦隊7:包含第III艦隊路菲普上將、第VII艦隊赫伍德上將、第VIII艦隊阿普敦上將、第IX艦隊亞爾˙沙列姆上將、第XI艦隊魯格拉西上將、第XV艦隊亞拉肯中將、第XVI艦隊桑尼愛爾中將。
第II戰隊共計艦隊9:包含第I艦隊卡爾先中將、第II艦隊亞典波羅中將、第IV艦隊派特上將、第V艦隊比克古元帥、第VI艦隊費雪中將、第X艦隊伍蘭夫元帥、第XII二艦隊波羅丁元帥、第XIII艦隊楊威利元帥、第XIV艦隊莫頓中將。
帝國軍:共編為戰隊2、艦隊16、部隊132。其中元帥1、一級上將4、上將9、中將2。
第I戰隊共計艦隊10:包含第I艦隊萊因哈特元帥、第II艦隊吉爾菲艾斯一級上將、第IV艦隊羅嚴塔爾一級上將、第V艦隊梅爾卡茲一級上將、第VI艦隊謬拉中將、第VII艦隊梅克林格上將、第X艦隊艾齊那哈上將、第XIII艦隊連內肯普上將、第XIV艦隊斯坦梅茲中將、第XVI艦隊克斯拉上將。
第II戰隊共計艦隊6:包含第III艦隊米達邁亞一級上將、第VIII艦隊魯茲上將、第IX艦隊瓦列上將、第XI艦隊坎普上將、第XII艦隊法倫海特上將、第XV艦隊畢典菲爾特上將。

三、兩軍陣式
同盟軍:
同盟軍以第I戰隊,背對依謝爾輪迴廊作廣正面突進,至亞姆利札中央佈陣,以壓迫帝國部隊決戰,並應重挫甚至殲滅帝國先頭部隊,期全線牽制隨後進入戰場之帝國軍主力;最後再由隨後到達之第II戰隊負責迂迴陷入膠著之戰線,以包圍打擊帝國軍側翼,重創帝國8支以上艦隊為目的。
第I戰隊以III路菲普、VII赫伍德、VIII阿普敦艦隊負責圓錐陣的尖端,XI魯格拉西、XVI桑尼愛爾艦隊為戰隊右翼,IX亞爾˙沙列姆、XV亞拉肯艦隊為戰隊左翼。
同盟軍第II戰隊以比克古元帥、楊威利元帥為首分成左(L)部右部(R),第二戰隊R戰列為V比克古、X伍蘭夫、XII波羅丁艦隊,第II戰隊L戰列為II亞典波羅、VI費雪、XIII楊威利艦隊、I卡爾先、IV派特、XIV莫頓艦隊,其中I、IV、XIV為總預備隊。
同盟軍第I戰隊總司令路菲普上將、副總司令亞爾˙沙列姆上將,第II戰隊總司令楊威利元帥、副總司令伍蘭夫,派遣軍總司令比克古元帥。

帝國軍:
採箝型攻勢,以第I戰隊為主力吸引同盟軍主力進行對抗,並以第II戰隊為別動隊,朝同盟軍左翼進行大迂迴。為求第II戰隊的迂迴效果,第I戰隊向亞姆利札中心採1點鐘7點鐘斜行角度進入戰場,並將戰隊分成三波,第一波由I萊因哈特、II爾菲艾斯、IV羅嚴塔爾艦隊擔綱前鋒與誘餌,第二波由V梅爾卡茲、VI謬拉、VII梅克林格、XIII連內肯普、XIV斯坦梅茲艦隊組成,第三波X艾齊那哈、XVI克斯拉艦隊為總預備隊。帝國軍第I戰隊總司令梅爾卡茲一級上將、副總司令吉爾菲艾斯一級上將,帝國軍第II戰隊由米達邁亞一級上將領軍、副總司令為坎普上將,派遣軍總司令為萊因哈特元帥。

帝國方面將修護艦與補給艦集中在X艾齊那哈、XVI克斯拉兩艦隊,除I萊因哈特、II爾菲艾斯、IV羅嚴塔爾為戰艦,III米達邁亞為高速戰艦以外,其他艦隊都由巡防艦組成。同盟軍以巡防艦為主,並將修護艦與補給艦分散在各艦隊。



戰役
一、混亂的戰列

帝國曆488年7月4日,16支帝國艦隊分從波典與佛爾根星域進入亞姆利札,同時16支同盟艦隊也從依謝爾倫迴廊進入亞姆利札。
在雙方放出大量的索敵艦確認對方位置後,帝國軍發現同盟軍配置的大量前鋒部隊(同盟軍第一戰隊)有切斷第一戰隊陣列的可能,萊因哈特元帥決定在對方艦隊群尚未部署完成前,拋棄後方的兩波艦隊,先行由中央先行衝入敵陣,並通告兩翼的吉爾菲艾斯與羅嚴塔爾艦隊,分別從敵陣的兩翼包抄,務求打亂敵人部署,以待帝國軍主力部隊進入戰場決戰。
在同盟軍方面,楊威利元帥在研判持續索敵的報告後,發現帝國軍正面的艦列數量低於預期,並發現帝國軍空出右翼戰場,決定臨時抽調第II戰隊的I卡爾先、II亞典波羅、VI費雪、XIV莫頓艦隊,由費雪中將領軍組成同盟軍第III戰隊,從本陣左翼發進朝摩爾根行星空域展開威力搜索。
原同盟軍第II戰隊取消L戰列,以XIII楊威利、IV派特艦隊作為總預備隊,R戰列向右大跨步迂迴攻擊帝國軍左翼。並透過比克古元帥通令第一戰隊提前佈陣,等待帝國軍艦隊。但不幸的是,同盟軍的第II戰隊的費雪並不知道他們要迎擊的是以六支帝國精銳組成的強力別動隊。
7月5日上午,尚未集結佈陣完成的同盟軍第I戰隊突然遭到來自正面的猛烈炮火突擊,擔任尖兵的VII赫伍德艦隊立刻出現30%的損傷,司令官路菲普上將發現對方只有一個艦隊大約一萬艘的戰力,決定以中央的III路菲普、VII赫伍德、VIII阿普敦艦隊給予包圍反擊,至此,同盟軍第一戰隊陣型遭受破壞。而在經過一回合的的砲擊後,右翼的同盟軍XI魯格拉西、XVI桑尼愛爾艦隊與左翼的同盟軍IX亞爾˙沙列姆、XV亞拉肯艦隊在轉向帝國軍第I萊因哈特艦隊的同時也分別遭受來自吉爾菲艾斯以及羅嚴塔爾艦隊的側面砲擊,負責掩護的XV亞拉肯、XVI桑尼愛爾艦隊馬上造成20%的傷害,本來居數量優勢的同盟軍艦隊,一下子就在戰術面上形成了被帝國軍艦隊包圍的態勢。經過了兩個回合的砲擊,艦艇數量員為帝國軍兩倍的同盟軍艦隊與帝國軍糾纏在一起,戰況勉強打成平手。
而形成平手的原因是同盟軍第I戰隊的7支前鋒艦隊在萊茵哈特等三支艦隊,首回合的突襲打擊後,同盟軍VII赫伍德艦隊已經不能再戰,而XV亞拉肯、XVI桑尼愛爾艦隊也已遭受巨大的損傷。
以比克古為首大跨步由同盟軍本陣右翼繞出的R戰列3支艦隊,本想包圍固守帝國軍左翼的吉爾菲艾斯艦隊,但在3支艦隊好不容易繞進戰場的同時,由梅爾卡茲領軍的帝國第二波3支艦隊也出現在比克谷的面前。
當然,由梅爾卡茲、謬拉、連內肯普組成的支援部隊在艦隊的運用上絕對比不上由比克谷、伍蘭夫以及波羅丁三位同盟宿將組成堅強打線。因此在梅克林格與斯坦梅茲加入羅嚴塔爾所頂住的帝國軍右翼以後,羅嚴塔爾就掉轉砲口接替萊茵哈特的中央防線,萊茵哈特就接替吉爾菲艾斯的左翼防線,而吉爾菲艾斯則加入梅爾卡茲戰列一起迎擊比克谷的R戰列。
亞姆利札第一回合的戰役就在兩邊18支艦隊的混戰下展開,糾纏的陣型中,兩軍的炮火漫無目地的濫射酬謝,雖然兩軍都希望能找到機會脫出戰場,以期再整戰列,但是兩軍卻都缺乏不拋棄潰滅友軍艦隊並安穩整理戰場的能力;同時,先撤退的一方則可能代表整個單方戰局的潰散。因此兩軍都維持低度的攻擊壓力,以期保存戰力,等待戰機與變化。
至於兩軍各自剩餘的2隻艦隊的預備隊,為了避免僅存的完整戰力遭到無濟於事的捲入,也不敢貿然投入戰場。在同盟方面,楊威利知道,如果費雪辜負所託,那同盟剩下的兩支艦隊將是讓同盟不至全線崩潰的最後資產。而帝國的兩支艦隊在救護與支援前線居於數量劣勢的戰損艦隻時,也沒有能力投入更多的兵力介入調整混亂的局面。

二、決定性的遭遇

7月5日晚間,費雪艦隊的索敵艦發現九千艘高速移動的戰艦直撲同盟主陣,以艦隊移動的速度與維持的陣形來說,全銀河除了自己,大概只剩帝國的米達邁亞能夠做到。為了壓制米達邁亞的全力衝擊,在索敵艦還無法探知米達邁亞後面上有多少部隊之前,費雪要求亞典波羅與卡爾先負責攔截高速切向同盟主陣的米達邁亞艦隊,費雪自己則負責提供側翼支援,而以尚未進入戰場的莫頓充當預備隊。
同時,拋棄其他五支別動部隊並且不顧一切採取高速迂迴直撲同盟軍左翼的米達邁亞,在發現前方出現排成人字型的敵軍艦隊時,隨即下令全軍逆時針迴轉90度,並在迴轉的同時,米達邁亞的右翼卻突然遭受來自亞典波羅的砲擊,不過損失輕微。在後援護的費雪與右翼的卡爾先艦隊,立刻費雪為中心逆時針旋轉60度,轉動陣型意圖包夾米達邁亞,此時,在亞典波羅持續的炮火壓力下,米達邁亞的右翼損失此時已經擴大到全艦隊的一成以上。但是米達邁亞此時反而順時針迴轉90度,轉牽制左翼的費雪與卡爾先艦隊,作出似乎已放棄被亞典波羅擊破的右翼的舉動。
而隨後趕到戰場的莫頓,發現米達邁亞似乎存心不良,隨即決定將艦隊開往卡爾先的右後,提供整個戰列的側背援護。在莫頓進入位置的之前,猛烈的炮火突然打在卡爾先暴露出來的右翼上,頓時,卡爾先艦隊馬上失去整個右翼,因為突然出現的畢典菲爾特與後面的法倫海特及坎普,3隻艦隊同時對卡爾先的右翼發動猛烈攻擊。
而蹂躪完畢米達邁亞右翼,準備突入的亞典波羅卻發現帝國軍有更多的艦隊出現在他眼前,而這艦隊,是才趕到戰場的帝國軍艦隊是第VIII艦隊的魯茲。在都顧不得已經大破的米達邁亞與卡爾先之後,亞典波羅不得不先解決眼前洶洶而來的這一個麻煩。而稍後進入右翼的莫頓卻遇到了帝國軍第II戰隊最後進入戰場的瓦列。此時,跛了腳的米達邁亞總算能夠專心面對在實力上已經超過他許多的費雪。
7月6日下午,在解決卡爾先艦隊之後坎普與畢典菲爾特向右夾擊被魯茲與米達邁亞纏住的亞典波羅與費雪,而法倫海特則轉向正在跟瓦列激戰中的莫頓。直到7月7日上午,同盟軍四支艦隊組成的威力搜索特遣隊,雖然達成目的解決了來勢洶洶的米達邁亞,但是卻再也無法提供同盟軍任何的幫助了。
本次別動隊遭遇戰:同盟軍損失I卡爾先、II亞典波羅、VI費雪、XIV莫頓四個艦隊,帝國損失III米達邁亞艦隊,而VIII魯茲、IX瓦列艦隊也有超過30%以上的損失。

三、內線與外線

7月7日下午,在楊威利接到費雪艦隊全滅的消息以後,發現同盟軍已經陷入帝國部隊兩面夾擊的危險態勢。楊威利在與比克谷商量後,決定放棄已經沒希望的VII赫伍德、XV亞拉肯、XVI桑尼愛爾艦隊,漸次退出戰場。7月7日晚間,擔任帝國軍主戰線右翼的梅克林格與斯坦梅茲艦隊,突然遭受敵軍具壓制性的火力,本來還略偏向帝國軍的戰勢,一下子就轉移到同盟方面。此時梅克林格為暫避同盟軍的猛烈火力,通令斯坦梅茲將艦隊保持低度還擊向其後退靠攏。而加入同盟軍左翼的楊威利在給予帝國猛烈砲擊後,馬上要求亞爾˙沙列姆上將將亞拉肯艦隊殘部收編,並快速向後移動。而在帝國艦隊拉退的同時,楊艦隊馬上巧妙地轉向追隨同盟軍第IX亞爾˙沙列姆艦隊而去。同時,在同盟軍右翼混戰的比克谷戰列,在派特上將的加入以後,也趁帝國艦隊戰避鋒銳的同時將4支艦隊向後脫出。而中間部分的同盟軍III路菲普、VIII阿普敦艦隊也同時往後撤退。面對突然減壓的羅嚴塔爾,由於本身已經接近不能再戰的狀態,故也放棄追擊,向後撤退。
面對突然解套的混亂,萊茵哈特為避免擔任中間部分的羅嚴塔爾及自己遭受可能的突破,立刻趁機通令第I戰隊向中央靠攏拉退以集中實力,並脫出混亂的戰場。而同盟軍為了避免遭受兩面夾擊的命運,全艦隊以比克古為中心向右翼集結並逆時針轉動30度拉退。
扣除趕往戰場的帝國軍第II戰隊剩下的5支艦隊以外。帝國軍還能再戰的部隊為I萊因哈特、V梅爾卡茲、VI謬拉、VII梅克林格、XIII連內肯普、XIV斯坦梅茲等6支艦隊,而X艾齊那哈、XVI克斯拉艦隊為後勤部隊,無戰力可言。同盟軍目前也僅剩下III路菲普、IV派特、V比克古、VIII阿普敦、IX亞爾˙沙列姆、X伍蘭夫、XI魯格拉西、XII波羅丁、XIII楊威利等9支艦隊還有繼續再戰的本錢。
此時帝國軍第I戰隊的8支艦隊面對較為優勢的敵軍,與本身需要整補的艦隊,決定在保持給予同盟軍壓力下向後移動,等待第II戰隊的加入。同盟軍此時雖然有明顯的優勢,但除IV派特、XIII楊威利艦隊外,剩下的有一半已經接近失去戰鬥力邊緣,而剩下的一半則需要好好整備,因此在楊與派特的掩護下,同盟軍艦隊也採取與帝國軍相同的動作向後退縮。
7月8日下午,在坎普上將的帶領下,帝國軍第II戰隊進入戰場。兩軍在經過之前的緊急整補後,各艦隊都能掌握到較為完整的戰力。同盟軍在邊後退邊整補的過程中,也漸漸退到依謝爾輪迴廊出口右手邊的小行星群邊上(依照GIN III設定,這裡算是艦隊移動的牆壁,也就是說到邊上了)。
而在坎普別動隊進入戰場的同時,萊茵哈特要求所有的11支艦隊排成新月陣型(X、XVI艦隊則退出戰場),包圍退縮成刺猬陣的同盟艦隊,一待包圍陣型完成,所有艦隊同步向敵方推進,並同步開火。
此時數量上與陣型上較為弱勢的同盟軍已將所有艦隊集中在一點,並將所有艦隊的砲口朝外打開,9支艦隊各負責20至30度角的空域,對於進入負責視角射程的敵軍,皆施予無差別的飽和攻擊,而視角外空域的敵軍則交由其他艦隊負責。
7月8日晚間,兩軍的陣型都已經完成,帝國軍在下令採取同步壓制砲擊前,萊茵哈特要求所有艦隊保持在同盟軍射程外,停止前進,並由連內肯普艦隊向前突擊,測試同盟陣型的弱點,但不到一回合,連內肯普艦隊就遭受50%以上的損失不能再戰,馬上撤退。

四、脫逃與撤退

由12點鐘方向開始經過9點至6點鐘,背對小行星群擺展開共180度刺蝟陣型的同盟艦隊,排列依序為:IV派特、V比克古、XI魯格拉西、X伍蘭夫、XII波羅丁、III路菲普、VIII阿普敦、XIII楊威利、IX亞爾˙沙列姆。而帝國的包圍網除了兩支後勤艦隊與剛剛退出的XIII連內肯普艦隊,從面對同盟陣型由12點鐘方向往6點鐘方向依序是第I戰隊的XIV斯坦梅茲、VI謬拉、V梅爾卡茲、I萊因哈特、VII梅克林格,第II戰隊的IX瓦列、XI坎普、XV畢典菲爾特、XII法倫海特、VIII魯茲。在XIII連內肯普艦隊退出戰場後。帝國第I戰隊5支艦隊拉大艦隊間距(包圍同盟12點到8點鐘方向),並仍然維持在兩軍的砲擊範圍外。而第二戰隊以XV畢典菲爾特為前鋒、坎普為核心、法倫海特為後衛、魯茲與瓦列各為左右翼,後撤,並排成緊密的紡錘陣瞄準同盟陣型7點鐘方向的楊艦隊,準備突擊。
7月9日下午,第II戰隊除法倫海特以外,全數打開火力朝XIII楊艦隊壓制。而帝國第I戰隊5支艦隊也開始推進,保持隊所面對之同盟艦隊之壓力。此時,原來在火力上暫時居於優勢的同盟艦隊馬上在局部上出現不利的態勢,雖然同盟VIII阿普敦、IX亞爾˙沙列姆艦隊都有楊提供零星的火力支援,但是在帝國優勢的火力壓制下,楊艦隊負責的區域開始出現不支。晚間,負責6-8點鐘方向的同盟3支艦隊,為避免楊艦隊潰滅,決定集中火力對應來犯的帝國軍第II戰隊,而在阿普敦艦隊轉向支援楊艦隊的同時,法倫海特也拉出投入對阿普敦的正面攻擊。
在帝國軍第II戰隊的壓力下,與帝國軍第I戰隊的牽制下,同盟軍似乎就要帝國的杵缽戰術分割與輾碎。同盟軍為避免全戰線遭到圍殲,比克古與波羅丁艦隊決定同時脫離刺蝟陣向帝國軍第I戰隊猛撲,讓餘下的4支艦隊轉向加入正與法倫海特激戰中的阿普敦艦隊,並以此為突圍方向。
7月10日上午,萊茵哈特與謬拉分別遭受同盟炮火的突襲,為避免陷入混戰,兩艦隊同時向後移動,而第I戰隊另外3支艦隊為免戰線遭到突破,則紛紛將砲口轉向衝入戰線的比克古跟波羅汀。下午,法倫海特艦隊所面對的空域突然增加數倍的砲擊量;而遭受出乎意料攻擊的法倫海特馬上向右後方平移艦隊,讓自己的艦隊退縮到帝國軍第II戰隊的側背,建立自己與第II戰隊的連結。
在法倫海特脫出戰場,採取迴避的同時,同盟軍以伍蘭夫為首的5支艦隊(III路菲普、IV派特、VIII阿普敦、X伍蘭夫、XI魯格拉西),除隨著法倫海特做逆時針轉動的阿普敦以外,其他4支艦隊則採順時針方向轉向梅克林格艦隊的右翼。
7月10日下午,在I萊因哈特、VII梅克林格艦隊遭受圍攻退縮靠攏的同時,由帝國軍第一戰隊所構成包圍網,在與負責突擊的帝國軍第II戰隊間,瞬間出現一個大缺口。雖然第II戰隊的坎普準備放棄潰敗中的楊艦隊與亞爾˙沙列姆艦隊而轉向左翼的阿普敦,以彌補缺口,卻被楊與亞爾˙沙列姆艦隊全力逆襲所牽制,此時,同盟軍的III路菲普、IV派特、VIII阿普敦、X伍蘭夫、XI魯格拉西艦隊馬上趁這個空隙脫離帝國軍艦隊的包圍網,並快速奔向依謝爾輪迴廊口,脫出戰場。
帝國與同盟間的亞姆利札會戰至此告一段落。
總計會戰的結果:帝國軍總共有1支艦隊(III米達邁亞)全滅,5支艦隊(I萊因哈特、II吉爾菲艾斯、IV羅嚴塔爾、VII梅克林格、XIII連內肯普)不能再戰;總共損失6支艦隊。反觀同盟,只剩下5支艦隊可以具艦隊的型式逃回依謝爾輪迴廊,其他11隻艦隊不是潰滅就是遭受帝國軍的俘虜或是零星逃回同盟領。而同盟5支僅存的艦隊裡,除了伍蘭夫艦隊較具完整戰力,其他4支艦隊都只剩下70%-50%的戰鬥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